劉加兵:新時代的汽車金融應該怎么做?
消費者洞察與市場研究機構J.D. Power(君迪)5月18日發布的2023中國經銷商汽車金融滿意度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新車市場金融滲透率為64%,較2021年上升兩個百分點,雖然新車貸款滲透率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但新車零售信貸市場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的轉變趨勢已經顯現。共研產業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汽車金融市場規模為2.5萬億元,同比增長8.7%;預計2023年汽車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2.9萬億元。
近日,汽車后市場專家劉加兵對我國汽車金融如何應對電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以及存在哪些風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汽車報:目前大量同質化產品涌入汽車及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利潤下行,未來怎樣去應對?
劉加兵:從需求總量看,全球最大新車市場為汽融提供龐大“基本盤”,人均汽車保有量的提升空間有望帶動總量進一步擴大。汽車金融市場規模與同期汽車需求量密切相關。21世紀以來我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據中汽協,新車銷量實現了從百萬到千萬級的跨越,2009 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新車市場。雖然 2018 年后汽車產業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需求預支等影響而步入成熟發展的“新常態”,但目前我國仍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龐大的需求“基本盤”為汽融市場打下堅實基礎。
從人均數據看,2019年我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僅173輛,相較歐美等成熟市場有較大提升空間。人均汽車保有量與人均GDP高度相關,但即便是相比同等人均GDP水平的其他國家,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相對較低。隨著未來經濟增長、消費升級,預計人均汽車保有量有望進一步提升,帶動汽車產業“總盤子”擴大,從而為汽融市場提供更廣闊前景。從需求結構看,二手車、新能源汽車、網約車、商用車市場快速發展,為汽車金融 發展開辟新思路。
一是二手車交易正蓬勃增長。在國內新車需求增長放緩的同時,二手車交易量2016-2019年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達12.8%。隨著消費者需求逐步成熟、政策支持日趨完善,預計未來二手車交易占比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是新能源汽車銷量近3年CAGR達33.5%,在“碳中和”目標驅動下,未來需求有望加速釋放。2019年以來補貼政策退 坡雖然對于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造成一定沖擊,但2020年11月國務院印發《新能源汽車 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引導產業加速升級發展。新能源汽車置換需求大、單車 價格高,預計有望為汽車金融帶來更多機遇。
三是以網約車和分時租賃為代表的移動出行業正快速發展,網約車司機將車輛作為生產工具,只追求使用權,平臺在擴大車隊規模過程中衍生較大金融杠桿需求。在城市擁堵問題凸顯、共享經濟理念滲透等因素推動下,預計網約車金融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張,據羅蘭貝格數據,整體共享車隊規模有望從2019年的326萬輛升至2025年的783萬輛。
四是商用車市場正隨著國內物流業的蓬勃發展而快速增長,對于輕卡、中重卡及新技術車型的配置需求擁有廣闊前景,據羅蘭貝格數據,預計輕卡的金融滲透率有望由2019年的35%增長至2025年的50%以上。
中國汽車報:數字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對汽車金融行業發展有哪些建議?
劉加兵:關于汽車金融,風控是核心,所以對于金融的風控體系而言,數字化和智能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大數據應用的提升,專門成立數據團隊,挖掘數據潛力,提升客戶畫像的分析,提升自動審批率。
在經銷商融資業務中,應用創新技術手段,對位于經銷商端的融資車輛進行合理管控,實施了電子查庫項目來代替傳統的人工查庫。電子查庫項目用定位技術和AI兩種查庫方式相結合,增加了監管的靈活性多樣性,減少了常規人力查庫對于經銷商日常業務的打擾,也節約了人力成本。
比如目前年輕一代對于電動車的車內互聯、人機交互等智能化程度比燃油車訴求更高,基于目前這些變化,汽車金融產品也要做相應的調整來適應和滿足客戶的訴求。消費者可以在廠商APP或網站上自主選擇車型,并且在平臺上享受及時、便捷的金融服務,通過電子簽名的方式完成購車車輛零售信貸申請和合同簽署,將貸款流程和開走一輛車的時間最快縮短到10分鐘,電子合同使用率更是高達90%以上。
也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智能客服,7*24小時全天候服務,隨時為客戶回答問題。讓客戶足不出戶即可貸車到家。這些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客戶在使用金融工具購車過程中的服務體驗。
比如在最關鍵的信審風控問題上:目前市場環境變化很快,信審審核偏好與市場競爭逐漸不匹配,有些無效的信審偏好不僅拒絕了“好”客戶,還批復了“壞”客戶,審核流程是否高效、審核動作是否科學、審核話術是否有效等三個方面。只有全面通過“人”、“車”、“場景”綜合了解,利用機器大數據學習模型,避免人的感性認知干擾,才能進行客戶的綜合分析判斷,不錯殺一個“好”客戶,也不誤判一個“壞”客戶。
有些銀行反欺詐團隊還停留在審核資料的真偽,幾乎無法管理好團體或者職業欺詐,很多銀行以此遭受了巨大欺詐損失,不得不關停業務。在業務增長的同時,控制好欺詐損失的前提是,了解汽車金融行業常見的欺詐類型,這是即“難”又“苦”的工作,在案件調查過程中還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危險。
同時,如果沒有積累足夠多的客戶數據,不存在構建PD模型、Loss模型和Segmentation模型的基礎,無法做到“千人千面、一人一價”的風險定價,而風險定價又是影響到最終利潤和損失的重要因子。
中國汽車報:隨著新能源車發展,汽車金融公司在這方面是進行了怎樣布局和發展?以及有哪些風險和顧慮?
劉加兵:與傳統燃油車不同,購買了新能源車的客戶往往發現,才買了一兩年后,車就已經不“新”了,不少新能源汽車用了幾年之后出現迅速貶值的情況,其貶值速度之快直接影響到新車市場消費者的購買信心,消費者購買后往往會有“賣不出價,電池又換不起”的顧慮。
在產品層面,除了傳統的汽車金融產品外,在新能源車產品上面也做了很多差異化的產品,比如說新能源車的殘值擔保產品。另外,針對新能源車的產品特點還推出了超長期限的定額電池金融或者租賃產品,進一步在產品層面全方位地滿足客戶對于新能源車的需求,來配合新能源車輛的銷售。
針對新能源車的這些產品,和主機廠一起合作殘值擔保的服務,目的是要進一步穩定和增強新能源車輛的殘值管理,不僅可以緩解客戶對于殘值的焦慮,可以保證客戶的無憂駕駛,享受電動車帶來的駕駛樂趣,也進一步增強了新能源車在市場的競爭力。
2022年自然最熱門的還是新能源車,新能源板塊比亞迪異軍突起,其他新舊勢力也吃到市場和芯片、產能短缺的階段性紅利。除了頭部車企早先就配備廠家金融之外,更多的新能源車貸款流入銀行、金租、商租體系。所以這個部分看著每家都漲勢良好,實際競爭也異常激烈。
2021-2022年的新能源車市場,百花齊放,從2023年1月份的“寒氣”來看,不可能每款車都那么有市場,過去幾年后排車企遺留的售后問題可能也會在2023年出現,所以兩極分化也是必然。
中國汽車報:新車銷售在下滑和萎縮,是不是二手車市場的發掘為汽車金融市場的帶來了新機遇?以及如何布局?
劉加兵:隨著二手車市場的發展,汽車金融公司都在不斷參與二手車金融市場,探索二手車金融業務新的模式。主要的參與主體除了銀行外,還有持牌的25家汽車金融公司、市場化的互聯網汽車金融平臺。持牌機構主要業務是購車貸款業務,而后者主要是融資租賃等二手車業務。據悉,全國半數汽車金融公司都開展了二手車金融業務。2021年汽車金融公司二手車貸款余額為268.22億元,同比增加83.64%。
2021年二手車市場規模破萬億元,2022年整體市場表現不及預期,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截至2022年1-10月,全國二手車市場累計交易量1333.30萬輛,同比下降7.6%。2022年合計1602.78萬輛,同比下降9%。二手車方面,隨著國家放寬了二手車經營條件、異地交易政策,汽車金融公司開始加緊布局二手車金融市場。
目前,汽車金融公司二手車業務的渠道主要包括廠家授權經銷商、二手車經紀公司、二手車市場車商、線上平臺以及服務提供商(SP)。其中,大多數公司通過廠家授權經銷商以及SP開展二手車金融業務。極少數通過線上平臺開展二手車業務。
而互聯網平臺開展的二手車汽車融資租賃類的業務,目前主要有直租和回租兩種模式,直租知名品牌有彈個車、花生好車、毛豆新車等等;回租知名品牌有先鋒太盟、聯眾優車等等。他們都是汽車金融市場的參與者。
借助二手車互聯網交易等合作伙伴的交易可靠度高、交易價格相對真實的特點,嘗試和互聯網二手車交易平臺建立合作聯系,發展二手車金融業務,在產品層面推出低首付、長貸期的產品,進一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中國汽車報:汽車金融在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劉加兵:汽車金融發軔于20世紀20年代,1919年美國通用汽車設立通用汽車票據承兌公司(GMAC),為經銷商提供汽車存貨融資服務,并通過經銷商向消費者提供消費信貸,形成了初具雛形的汽車金融體系。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海外成熟市場的汽車金融業務已成為整個汽車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汽車產業的利潤貢獻度達20%以上,而整車制造和新車銷售的利潤占比合計不足30%。而目前我國汽車產業鏈中,整車制造和新車銷售的利潤占比接近60%,包含汽車金融、維修保養等的汽車服務環節占比僅12%,相比之下發展空間仍然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