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華:配件領域反壟斷 比整車降價迫切
山雨欲來風滿樓,冷暖自知
反壟斷政策力度強化之際,豪華汽車制造商正預感應對。
日前,一則“捷豹路虎部分車型最高降價30萬元”的消息引爆眼球。
捷豹路虎中國宣布,從8月1日開始將對旗下3款車型的廠商指導價格進行下調,其中包括路虎攬勝加長版5.0V8、路虎攬勝運動版5.0V8以及捷豹F-TYPE敞篷版全系車型,平均車價降幅高達20萬元。
無獨有偶。近來豪車價格紛紛跳水,跌聲一片。一降數十萬元的大手筆,讓人驚嘆豪車的暴利之說并非空穴來風。奔馳也于7月10日起,主動下調了星輝保養菜單,平均調價幅度達到20%,涉及smart、奔馳A/B/C/E/GLK/M/R/S級在內的奔馳主力車型的基礎A、B保養以及配件更換價格。
桃然之父認為,其自我痛下狠手的因果關系,除了市場競爭的加劇之外,更在于中國有關部門反壟斷政策力度強化、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秋江水寒魚先知”的豪華汽車制造商們正預感應對。
央視財經頻道曾經揭露,一些豪車存在暴利,在中國市場的售價,較之國外市場,明顯偏高,甚至高達三倍之多。
6月10日,商務部官員向媒體證實,針對國內汽車市場外資品牌的潛在壟斷行為,中國政府正在進行審查。
因此,豪車價格的巨大調整,被業內人士解讀為對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針對汽車行業進行反壟斷調查的回應。
面對可能砸下的反壟斷大棒,豪車制造商正密切關注和自我調整。
前車之覆就是教訓。過高的市場售價,已經使不少廠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2013年發改委查處了茅臺五糧液、三星/LG液晶平板、洋奶粉價格壟斷,而在2014年5月又對依視路、尼康、博士倫眼鏡商的價格壟斷處以1900萬的罰款。
在有關部門動真格的警告之下,被指壟斷的豪車制造商正欲主動調價以避免被“反壟斷大棒打擊”的命運。
豪車制造商退后一步、避免引火燒身,有其精明之處。雖然表面上降了“天價”,但時機一到,又可能在供不應求之時通過“加價”的手段彌補回去。
壟斷不僅僅表現在整車銷售領域
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景象,不僅僅出現在整車銷售領域。“配件暴利”較之于“整車暴利”,同樣是一種銷售領域的縱向壟斷。
不同于整車明碼標價的“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消費者對于不甚透明的零配件,卻是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養車難、修不起。
2014年4月10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汽車維修協會聯合發布國內常見車型“零整比”系數研究成果,首次披露了18種常見車型的“整車配件零整比”和“50項易損配件零整比”。報告顯示,18個車型的整車配件零整比系數最高的為1273%,最低的為272%,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7倍。而在50項易損配件零整比系數中,18個車型中系數最高的為223%,最低的為7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9倍。令人震驚的是,居然有的整車配件零整比系數高達1273%。這意味著如果更換完車輛上的所有零配件,那么就要付出至少相當于購買12輛新車的巨大代價。換言之,“汽車零配件總價等同12輛新車還不止”。這一駭人的內幕,被媒體斥之為“中國車市最黑的一環”。
鏟除配件領域壟斷毒瘤可以依據的法規并不是沒有。2008年中國出臺《反壟斷法》,由商務部負責經營者集中審查,國家發改委和工商總局負責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涉及價格壟斷的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其他的由國家工商總局負責。然而,多年來,打破汽車配件領域的縱向壟斷一直未見實際行動。在打破壟斷、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有關部門要么屢屢失聲,要么雷聲大雨點小,影響“公信力”,為人所詬病。
但今年以來,汽車配件反壟斷問題正被加速提上日程。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曾經傳出發改委擬對汽車配件縱向壟斷進行外圍調查的消息。2014年6月30日,交通部出臺《關于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就有鼓勵汽車維修配件自由流通,鼓勵原廠配件生產企業向汽車售后市場提供原廠配件和具有自有品牌、商標或標識的獨立售后配件的條款。7月18日彭博社報道稱,發改委正針對進口汽車零配件銷售和售后服務,對外國汽車制造商進行反壟斷調查,調查對象涉及奔馳、奧迪、寶馬以及日系汽車廠商。
對汽車零配件領域的反壟斷,呼之欲出。
做好頂層設計很關鍵
無論是整車銷售抑或還是配件銷售,其壟斷產生的根源在于2005年正式施行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
第二十五條規定:“汽車品牌經銷商應當在汽車供應商授權范圍內從事汽車品牌銷售、售后服務、配件供應等活動”。據此,整車銷售渠道、OEM汽車零配件流通渠道全被主機廠合法的悉數掌控,導致的汽車制造商一家獨大、一手遮天,汽車零配件價格層層加碼,消費者成為待宰羔羊。
汽車零配件壟斷格局的形成,催生了高得出奇的合資車型的“零整比”。外方旗下授權的4S店網絡牢牢掌控著售前和售后環節,通過滲透、掌控全價值鏈,攫取超額利潤,獲取了更多隱性的盆滿缽溢的滾滾財富。
廠家壟斷售后零部件市場,規定4S店只能從供應商得到“正品”,而其他汽配商則只能望洋興嘆、難分一杯羹,即便是已經能夠達到汽車廠家的“原廠”標準。
不允許經銷商使用來自外資嫡系零部件供應商以外其他渠道的配件、把其他零部件制造商生產的達到質量標準但價格更便宜的配件拒之門外,并不利于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做強做大,亦不利于降低消費者的車輛保有成本。由于合資外方滲透了汽車制造的全價值鏈上下通吃,絕大部分的利潤為外方所攝取。而且,跨國汽車巨頭在華引進獨資的嫡系零部件配套體系,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實現大規模的配套,還多少影響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的自主創新和成果應用的進程,讓他們要么毫無用武之地,要么難以在更大舞臺上施展拳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業內專家指出,對汽車零部件壟斷嚴加監督以保持本土汽車零部件、整車行業競爭力以及消費者權益的國際經驗值得借鑒。
比如,美國針對汽車零部件行業展開調查,揪出了數十名涉案企業和個人,并處以十多億美元的罰款。德國反壟斷機構,也對有零部件價格操縱嫌疑的麥格納、佛吉亞等六家零部件供應商進行調查,甚至還對其辦公室進行了搜查。
而歐盟立法對汽車售后市場的壟斷行為予以打擊,推出新規讓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不依附于主機廠的獨立維修店,從而較好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基于汽車零部件流通市場縱向壟斷的現狀,有必要與時俱進的改變汽車供應商授權汽車品牌經銷商從事售后服務、配件供應的條文,打破汽車配件行業壟斷,打通汽車產業上下游環節,引入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并建立起可以遵循的行業規范標準,以構建多元化的配件供應渠道并建立起充分、公平的市場競爭,打造健康的汽車售后市場生態,讓本土汽車零部件煥發活力、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多實惠,從而達到“下調汽車零部件價格和做強零部件行業”一箭雙雕的效果。


























